如何做好设计前的5WH产品分析
日期:2020-04-27 17:30:13 | 人气:
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,全链路、复合化这些词大家应该完全不陌生了吧。
在产品设计的流程中,UI视觉设计通常在公司都是执行者,没有过多的话语权,很少参与需求制定,处于产品设计的中下游。有时候改稿也是非常多,改稿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种,第一是产品给的需求不明确,第二是设计师没有理解产品需求,第三就是需求变更了...
这三个改稿原因中的关键词就是“产品需求”,那么如何进行产品需求分析呢?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5WH。
5WH顾名思义就是5个W,1个H,不懂的看图就都明白了哈!
下面我会把这六步都给大家解析清楚。当然如果只有理论,估计大家实践起来还是会有些困惑。所以每一步的下面我也会用实际案例来说明的。全程以“下厨房”这款产品来具体操作分析。

1、产品概述-这个产品是什么?要做什么?Slogan?
产品背景可根据自身产品特性增加和修改。产品背景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产品需求和用户诉求。
1、用户人口与社会特征-年龄、性别、教育、收入、婚姻、子女、城市及其他
购买行为:消费品类广度,消费看重因素,购买时间偏好,支付方式偏好,竞品使用偏好,享受优惠情况及其他
平台行为:UGC行为,注册时间,登录频率,停留时间,频道关联等
分析了目标人群的这三点,相信大家脑海里也就有了用户的一个大概画像。这三点也可以说是用户画像的三要素。
1、产品想要解决什么?用户又是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?
想知道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,就需要用到4W场景分析,简言之就是“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”
2、有没有替代方案?行业中有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,是否需要借鉴?




魅力因素:提供用户想不到的需求,会很大提升用户满意度,不提供则满意度不变。相当于惊喜彩蛋。(3级)
期望因素:提供期望需求则满意度会上升,不提供则会下降。(2级)
必备因素: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变,不优化则满意度大大降低。(1级)
无差异因素:用户根本不在意的功能需求。(4级)
反向因素:无此需求满意度不变,有此需求则满意度下降。(不做)
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,在面对产品需求的排期,都可以运用KANO模型来决定。必备因素是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,优先级是排第一位的,其次是期望因素,魅力因素。
这个页面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?你认为这个页面的功能是什么?当你使用这个页面,是否会使用它提供的功能?
设计完成,如何验证设计是否成功,这就需要数据说话了。数据不仅仅可以验证设计,也可以驱动设计。具体的方法论大家可以去了解下GSM模型。
5WH产品分析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,最重要是前4个。因为后面的“需求节点”说的都是排期的方面,与视觉设计不太相关,而“如何验证”这就是设计完成后的追踪,也不是设计前的事情。
总结:无论5WH在我们平时工作中是否能运用,我们都应该要正视,不能因为平时需求太急,根本用不到什么的,就完全不去思考这些设计前的问题。分析产品需求,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变得有理有据,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深度。